每天晚上9時許,在通往禮泉黃土塬的山路上,三三兩兩的捉蝎人拿著長桿、鑷子,帶著紫光頭燈,分散在山溝中的土坎上,在紫光下敏銳地尋找通體散髮熒光的蝎子。熟練者三四個小時,就能捉到半斤以上的蝎子。(7月29日《華商報》)
  無利不起早,無利也不貪黑。這些人夏夜“加班”,自然也因了利益的驅動。據報道,7月15日,禮泉當地野生活蝎子的收購價格已經漲至每斤430元;去年立秋之後的價格最高時達到480元。正是在這種利益的驅使下,捕捉蝎子的人越來越多,但由於村裡年輕人外出打工,老人和婦女便成了捉蝎大軍的主力,其中也有勤工儉學補貼家用的放假在家的學生。
  蝎子捉到以後,會有專門從事收購的人上門收走,再由大客商集中打包,加價後銷往外地。據石潭鎮一位收蝎師傅介紹,收購隊每天收購的蝎子有100多斤,按每斤最少有600只計算,當地每天平均收6萬隻蝎子,每個收購季節為100天,就有大約600萬隻蝎子,從禮泉縣走出潼關,供應到省外市場。
  資料中說,初產幼蝎長約1釐米,色乳白,僅眼丘黑色;體和附肢上的齒、突起和爪都尚未長成;在母背上不吃任何食物。5天后脫皮成2齡蝎,體長達1.5釐米以上,仍生活於母背。約1周後脫離母體獨立生活。共經5次脫皮,到第3年才變為成蝎,第4年秋天才能繁殖。從出生到繁殖,超過3年時間,且一年只能繁殖一次。由此可見,蝎子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種,特別在其繁殖期間(6月至9月),如果大規模進行捕捉,極有可能使當地野生蝎子,遭到滅絕的厄運。
  蝎子是蝗蟲的天敵,蝗蟲是莊稼的天敵,一隻蝎子一年可捕殺蝗蟲等有害昆蟲一萬多只。不敢想象,如果少了這個天敵,蝗蟲等有害昆蟲,會不會繁衍成災,造成人類的災難?
  大自然的神奇在於,在一定時間內,生物和環境之間,生物各個種群之間,通過能量流動、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,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、協調統一的狀態,這就是生態平衡。處於生態平衡狀態時,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,如果這個關係(平衡)被人為打破,必然出現災難性的後果。美國1929年開鑿韋蘭運河,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,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,結果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銳減至5000公斤,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。上世紀50年代,我國曾大量捕殺麻雀,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。究其原因,就在於害蟲失去了天敵麻雀的抑制。所以在一個生態系統內,絕對不能人為減少(或增加)一個物種,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。
  這樣看來,禮泉對野生蝎子的人為捕殺,也是應該受到限制的行為。況且媒體曾經報道,寧夏幾千人的捉蝎大軍,曾使當地野生蝎子面臨滅絕,嚴重危害作物生長。這樣的教訓,不能再在陝西重覆出現。在這個星球上,儘管考古發現不斷刷新人類存在的歷史,使其從80萬年延長到300萬年,但和蝎子相比,簡直是不足掛齒,人家在這顆星球上,已經有4億3千萬年的存在了,我們何不對它多些敬畏。再者,既然禮泉九嵕山下盛產蝎子,為什麼不大力發展人工養殖,以此滿足藥用需要呢?
  文/雷鐘哲  (原標題:大肆捕蝎應該制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brcy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